产品详情
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数据采集是通过内置传感器与智能通信单元,自动采集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的关键电参数及环境数据,并远程传输至管理平台,实现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,彻底替代传统人工现场抄录。
一、核心采集参数
采集参数直接决定对阴极保护系统状态的判断能力,主要包括以下4 类:
管道保护电位:核心参数,用于判断管道是否达到《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》要求的保护标准(通常为-0.85V~-1.5V,相对Cu/CuSO4参比电极)。
阴极保护电流:反映保护系统(如恒电位仪)的输出能力,判断是否存在过保护或保护不足的情况。
土壤电阻率:环境基础参数,影响阴极保护电流的分布效率,辅助分析保护效果波动的原因。
设备状态数据:测试桩自身的运行状态,如内置电池电压、通信信号强度、传感器故障报警信号等,保障采集系统可靠性。
二、关键技术环节
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实时性,依赖3个核心技术环节的协同:
传感器集成技术
需根据采集参数选型适配传感器,例如电位采集用Cu/CuSO4 固体参比电极(抗干扰、寿命长),电流采集用高精度分流器(误差≤0.5%),电阻率采集用四极法土壤传感器,确保参数采集精度。
数据传输技术
主流采用“低功耗广域网”为主,城区场景可选4G/5G(实时性强),野外长输管道优先用LoRa或NB-IoT,部分近距离场景可搭配 RS485 有线传输。
数据预处理技术
采集的数据需先经过本地预处理,包括滤波去噪(消除电磁干扰导致的脉冲信号)、异常值剔除(排除传感器瞬间故障数据)、数据压缩(减少传输带宽占用),再上传至云端平台。
三、实际应用注意事项
传感器定期校准:每6~12 个月需现场校准参比电极与电流传感器,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参数漂移,确保数据有效性。
通信链路保障:野外区域需提前测试通信信号,在信号薄弱区(如山区、隧道)增设信号中继器,防止数据传输中断。
供电稳定性:优先采用“太阳能 + 锂电池”供电方案,需选择高容量锂电池(支持连续7天阴雨供电),并定期检查太阳能板清洁度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