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缅甸,强震来袭,一群海螺人在“72小时”的黄金时间内与风险赛跑,展现“硬核”担当;
在和田,戈壁风沙,一份跨越民族的师徒笔记,正被当作“传家宝”悉心守护。
他们的故事,是海螺精神在危难时刻和边疆热土上的另一种生动诠释。
抗震复产展现“硬核”担当 缅甸海螺
金秋十月,缅甸海螺的生产线一片繁忙景象,稳定运转的回转窑、车水马龙的发运广场,无不标志着企业生产经营已全面回归正轨,更在震后复产的短时间内创下了单月经营效益的历史新高,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与韧劲。然而,将时光回拨至今年3月28日,这里曾是一片因强震而陷入的停滞与沉寂。

发运现场车水马龙
72小时连续攻坚
地震后,面对回转窑托轮座移位、水泥磨和发电系统墙体损毁、震损情况不明等严峻考验,以生产运行处俞庆为代表的装备专业团队,在余震频发中紧急吹响了抗震复产“集结号”。“必须尽快让设备转起来!”这是俞庆震后最强烈的念头,他扛起了回转窑系统恢复、水泥磨及发电系统方案制定等关键任务。回转窑热态停机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风险,他带领团队顶着高温,在窑头窑尾间穿梭排查,汗水浸透衣服,皮肤晒得泛红,他却无暇顾及。白天排查故障、调整方案,夜晚轮流值守、紧盯进度,经过连续72小时奋战,成功恢复窑盘转。

带队开展设备点巡检
创新突破复产瓶颈
“创新不是选择,而是必须。”他说,面对部分受损部件采购周期长达半年的困境,他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“修旧利废+局部改造”方案,团队成员反复核算参数,最终论证方案可行,不仅压缩了系统恢复时间,更坚定了快速复产信心。
地震后第75天回转窑顺利点火投产,生产线熟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时,他和团队成员相视而笑,这不仅是生产线的重启,更是海螺精神在异国他乡的生动诠释。
塔克拉玛干的“传家宝” 和田海螺型材
和田的风沙又起了,车间里的挤出机却稳稳运转着。维吾尔族青年阿卜杜萨拉木·米吉提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,手指熟练地调整着参数,型材表面的光泽度在灯光下均匀温润。这是他在和田海螺型材公司的第四个年头,从一个连万用表都不会用的工厂小白,成长为车间里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。
改变始于2021年的那个秋天。刚进厂的阿卜杜萨拉木看着复杂的生产设备犯了难,国通语交流也不顺畅。老党员宋召主动找上他,结成了“师徒对子”。宋召同志从最基础的零件识别教起,还把自己珍藏的笔记本塞给阿卜杜萨拉木——那上面记着数十年来处理设备故障的“偏方”,是他从芜湖、乌鲁木齐、英德等多家公司设备上摘录下来的“宝贝”。

“你看,和田风沙大,设备散热口容易积灰,每天多检查两次,温度就能稳下来。”宋召手把手教阿卜杜萨拉木拆解模具,粗糙的手掌磨出的茧子蹭过阿卜杜萨拉木的手背,“我们造的门窗,要扛住塔克拉玛干的风沙,更要守住对客户的承诺。”这句话,阿卜杜萨拉木记在了本子上,也刻进了心里。
今年5月份,1平台挤出机突然出现异响,眼看就要影响订单交付。阿卜杜萨拉木想起师傅笔记里“听声辨故障”的方法,趴在设备旁听了二十分钟,果断指出是齿轮磨损。带领班组人员更换零件后,机器果然恢复了正常。那天,他在笔记本上补充了新内容:“和田地区齿轮磨损周期比标准缩短10-15%,需缩短润滑周期。”

如今,阿卜杜萨拉木也成了厂里的“带徒达人”,他带的徒弟中已有两人成为岗位能手。车间的墙上,挂着他们师徒结对的照片,旁边是公司“产业援疆助振兴、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标语。阿卜杜萨拉木常说:“我师傅的笔记本是传家宝,海螺‘传帮带’的规矩更是传家宝。”
风沙掠过厂区的亮化字,“至高品质、至诚服务”的经营宗旨在傍晚的阳光下格外醒目。阿卜杜萨拉木知道,他们造的每一根型材,不仅是门窗的骨架,更是戈壁上民族团结的纽带,是海螺人扎根边疆、奉献青春的见证。
金秋十月,缅甸海螺的生产线一片繁忙景象,稳定运转的回转窑、车水马龙的发运广场,无不标志着企业生产经营已全面回归正轨,更在震后复产的短时间内创下了单月经营效益的历史新高,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与韧劲。然而,将时光回拨至今年3月28日,这里曾是一片因强震而陷入的停滞与沉寂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机电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
